5月9日,第十三届中国(赤水)石斛产业发展大会暨金钗石斛助力乡村振兴产销对接会(以下简称石斛大会)在赤水市召开。全国中医药行业组织、高校及科研机构,贵州省、遵义市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金融机构,全国中医药、中药材事业单位、优强企业和区县代表参加会议,探讨在全国中医药事业快速创新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推进石斛产业高质量发展,用更多优质健康石斛产品满足群众对健康服务的需求。
贵州生态禀赋良好,是全国道地药材主产区,已查明药用植物7453种,数量居全国第二。201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作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取得重要进展。2022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796万亩,产量298万吨,产值281亿元,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建设1000亩以上基地330个。据行业统计,我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产量居全国第五,其中,石斛、天麻、薏苡仁、山银花、钩藤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已成为全国主要的中药原料供应基地之一。
(资料图)
赤水市是金钗石斛的道地产区,自1996年启动人工栽培试验以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赤水金钗石斛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可产鲜条约6000吨,先后获得国家级金钗石斛生产基地、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中国绿色生态金钗石斛之乡等10余张国家级名片,已成功获得国家GAP、GMP认证。坚持放眼市场壮大产业,赤水市建成了金钗石斛院士工作站,与18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发了石斛饮片、石斛酒、石斛醋等16个系列40余种产品,实现了金钗石斛进药店、进医院、进网店。
从濒临灭绝到“石上生花”
5月9日,参会嘉宾们走进赤水市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只见一片片丹霞石上长满了金钗石斛。翠绿的竹林、绯红的石头、泛黄的枝条、姹紫的花朵……初夏的芳菲盛景呈现在眼前。
“很多嘉宾第一次到赤水,他们都跟我说觉得震撼。这让我想到三年前第一次到赤水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从事石斛研究几十年,想不到在中国还有这么集中连片的金钗石斛种植基地,它们生长的环境几近原生,生长得如此旺盛,这是赤水市几十年如一日推进产业发展的决心和成果。”中国中药协会石斛专委会主任杨明志说。
作为传统名贵中药材,金钗石斛在中医药中历史悠久、应用广泛,被历代名医誉为“人间仙草”。赤水河流域是金钗石斛的道地产区,境内野生金钗石斛资源曾十分丰富,常年收购量在200至300吨之间,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但随着市场需求量增加,无节制、无计划的采集使野生石斛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金钗石斛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
只要市场有需求,采挖就不会停止。赤水市意识到,对于金钗石斛而言,有序发展才是最科学的保护方式。1996年,赤水市启动人工栽培金钗石斛试验,并将石斛产业列为支柱产业进行培育。
由于野生金钗石斛大多生长在岩缝中,繁殖能力很低,老百姓就通过传统分蔸移栽的方式来进行人工栽培。但金钗石斛发蔸很慢,加上移栽后病虫害较多,赤水金钗石斛产业前期发展十分艰难,种植面积也始终停留在300亩左右无法突破。直到2003年,赤水市引进信天中药集团开展种苗组培技术研究和种苗驯化的试验。“2007年,我们取得了点播组培驯化技术的突破,培育出了第一批金钗石斛组培苗。通过组培苗种植的模式,金钗石斛的开花期从5年缩短至3年,产量也提高30%,育苗室里的石斛苗长到6厘米左右就可以移栽到山上,成活期可达到15年。”赤水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晓康介绍。
种苗技术的突破让赤水金钗石斛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目前,赤水市有金钗石斛组培苗繁育基地10万平方米,二次驯化苗基地27万平方米,年生产标准苗2000万丛以上。在优质种苗的支撑下,赤水市原生态金钗石斛栽种面积达10万亩,其中1万亩以上乡镇3个,5000亩以上乡镇4个。其中,现有投产面积5万亩,年鲜条量达6000吨。
经过近30余年的不懈努力,曾经濒临灭绝的“人间仙草”在赤水漫山的丹霞石上盛放,野生金钗石斛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赤水市也成全国繁育金钗石斛种苗面积最大、出苗最多的基地,成全国最大的金钗石斛人工种植基地和全国金钗石斛产量最多的地区。
从荒山乱石到“点石成金”
“这是石斛花制成的干花,拿回去后就像泡茶一样地喝。这是石斛鲜条,每次炖汤的时候剪两三根进去特别好。这是石斛盆栽,我们有种在丹霞石上的,也有种在树桩上的,每个造型都不一样,拿回家去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就可以了,不方便带我们也可以邮寄……”在旺隆镇红岩石斛科普示范园,种植户黄英向参会嘉宾们介绍自家的石斛产品,嘉宾们连连称赞,纷纷下单。
石斛花开人倍忙,黄英介绍,每年这个季节都是她最忙的时候,她家种了20亩金钗石斛,五月份花开的时候还要请人帮忙上山采石斛花,烘干了就可以自己卖。石斛花90元一两,石斛鲜条公司保底收购18元一斤,每年卖鲜条和干花的收入差不多有10万元。近几年,随着石斛盆栽的走俏,黄英也开始做金钗石斛盆景,根据大小和造型的不同,一盆的价格在二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这样的情景放在20多年前,是黄英不敢想象的。“那时候我刚刚嫁到红花村,走出家门满山都是石头,没有田没有土,啥子都没有,心里面好酸。那时候村里面已经有人研究在石头上种石斛,但是石头上要怎么长东西嘛,我就在想这日子要怎么过哦。但是没有想到我现在还真的靠这满山的石头把日子过好了。”
荒石荒坡无效益,岩石旮旯出金银。靠石头也能过上好日子的不止黄英一家。金钗石斛产业经济效益显著,经测算,一亩(3000丛)金钗石斛进入丰产期,茎和花的收益可达1万元以上,种植户人均增收可达7000余元。金钗石斛产业社会效益显著,种植一次连续收益15年,且管护难度小、劳动强度低,农村的老人、妇女都可以轻松管理,农民参与度很高,加上种植地点在半山等地,有效解决了贫困山区无产业支撑的问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5万户约5万人参与金钗石斛产业发展,直接带动5120户贫困农户15886人脱贫。金钗石斛种植不占耕地、不占良田熟土,农民充分利用闲散的荒山荒石地,将金钗石斛种于石上,与苔藓共生,防风固土,创造出“荒石改绿地”“石头开红花”的美丽景象,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
“发展石斛产业可以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吸引更多投资和企业进入乡村,吸引更多人才、游客进入乡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赤水的实践证明了,石斛产业正在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高级工程师崔博建议,赤水市要在品牌建设、精深加工、生态种植、文化传承等方面持续发力,金钗石斛必定能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特色产业到品牌塑造
走进赤水信天斛满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厂区,空气中弥漫着药草香气。产品展示大厅里,发明专利证书、有机转换认证证书、药品GMP证书、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证书等荣誉挂满墙壁,石斛花、石斛粉、石斛片、石斛丸、石斛酒、石斛特饮、石斛刺梨汁等产品琳琅满目。完善的产业链条、丰富的石斛产品、优异的产品品质,让参会嘉宾们赞不绝口。
截至目前,赤水市依托于10万亩金钗石斛基地,培育了6家省级龙头企业、33家专业合作社,带动1.5万户群众增收。此外,赤水市还建成了金钗石斛院士工作站,与贵州林科院、浙江中医药大学等18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开通传统饮片、冻干饮片、超微粉等生产线,研发石斛饮片、饮料等系列产品,实现了金钗石斛进药店、进医院、进网店,推动了石斛产业融合发展。
赤水市委书记汪能科将金钗石斛“以钉固苗于丹霞石上,逐渐生根立足,汲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而勃勃生长”的生长特性与产业发展历程巧妙结合,总结出了“钉钉子,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精神。
这个观点得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的高度认同。“今天到基地、企业的考察活动,我感受很深。一是赤水市发展金钗石斛的决心了不起,金钗石斛曾经是国家濒危二级保护物种,非常稀缺,赤水市委、市政府从1996年起将其作为主导产业持之以恒地抓,发展了10万亩,没点决心是办不到的。二是赤水市坚持中药材的道地性了不起。在基地上一眼望去丹霞石上都是花,种植环境非常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道地性,把药材的品质放在第一位。三是赤水金钗石斛产业链条建起来了不起。我们参观的企业产品很多,并且还都在不断研发和推广运用新技术新领域,这种态势很好。‘钉钉子、脚踏实地、自力更生’就是赤水市抓产业的真实写照。”
大力发扬“钉钉子、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精神,赤水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本次石斛大会上,赤水市发布了《赤水金钗石斛仿野生种植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与全国优秀石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专业人员共同缔结了《携手打造石斛优质产品行业公约》,向16名专家颁发了特聘证书,授予了13名企业家赤水招商大使称号。同时,赤水市与中林国控药材集团、中药控股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上海蓬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等,就是要推动赤水金钗石斛产业在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上更上一层楼。
“以本次石斛大会为契机,赤水市要依托优质的资源优势和坚实的产业基础,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强化科技支撑、创新营销方式、引进优强企业、吸引优秀人才,推进石斛产业实现新的跨越。”赤水市副市长袁贵平说。